

当矿井坍塌、隧道施工突发险情,或是城市高楼遮挡卫星信号、室内光线突然变化,传统定位设备往往会面临“信号断联”的困境。那么,如何在视线不清、卫星信号消失的复杂环境中,依然能稳定输出位置信息呢?
双目视觉采用两个摄像头从不同角度拍摄同一景象,通过计算两张图像的差异,构建具有深度的特征点。

惯性导航(INS)依靠内部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测量设备的移动速度和转动角度,进而推算出自身的位置、速度和朝向。
定位终端依托RTK卫星定位技术提供高精度位置;惯性导航则能在卫星拒止和视觉特征缺失条件下,通过微惯性测量单元(IMU)实时计算运动状态,保障定位连续性;双目视觉通过双摄像头采集环境图像,利用SLAM技术实时提取场景的特征点云,在通过特征匹配实现定位;处理单元作为系统的“核心中枢”,负责接收、整合来自卫星导航、惯性导航与双目视觉的多源数据,通过算法融合处理消除各模块误差,最终输出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与环境信息。

双目视觉-惯导-卫星融合定位终端集“环境观察”“稳定参考”“动态补位”功能于一体,将双目视觉、卫星定位(RTK)和惯性测量(IMU)的优势结合起来,能在室内外切换、环境复杂的场景下,持续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彻底告别“没信号就丢定位”的问题。


室外场景
依托RTK卫星定位技术提供室外高精度定位,为露天作业、室外巡检等场景奠定精准的全局位置基础;同时,惯性导航在此场景下作为重要补充与冗余保障,即便在卫星信号短暂受遮挡等环境,也能通过内置陀螺仪、加速度计实时感知运动姿态与速度变化,快速衔接卫星定位数据,确保整个定位过程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充分满足室外综合场景下对精准定位及位置数据持续可靠输出的要求。

室内卫星拒止场景
系统无法依赖卫星信号定位时,通过双目深度探测器采集环境图像,利用SLAM技术实时提取场景的特征点云,再通过特征匹配实现定位,而当遇到视觉特征缺失的情况,如昏暗环境导致图像特征难以识别等场景,此时惯性导航模块将立即发挥“补盲、平滑”作用,凭借内置陀螺仪、加速度计实时感知运动姿态与速度变化,持续输出定位数据,确保整个室内场景下定位过程始终连续、稳定,满足该场景下对定位可靠性的需求。
三者协同配合,构建起“室外卫星基准+室内视觉感知+极端场景惯性补盲” 的全链路定位体系,得以在跨场景作业中实现定位的“无缝切换”与“稳定输出”。


历史数据回放与特征点云匹配
终端会全程记录作业过程中的定位轨迹、环境特征点云及实时采集的图像数据,支持后期通过可视化平台进行轨迹回放、点云建模与图像比对。这一功能不仅便于作业完成后复盘路径合理性、优化作业流程,更能在发生意外时快速追溯关键位置信息,为事故分析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强环境适配性
针对复杂场景下的感知难题,终端在硬件配置上做了专项优化——双目相机搭载120°无畸变视角镜头,最大分辨率2592×1944 @30FPS,配合<1mm的静态抖动控制,即便在强光直射、逆光阴影、物体快速遮挡等复杂光影环境中,仍能清晰捕捉场景特征,而4核处理器+8GB内存的高性能算力组合,可高效处理多源定位数据的实时融合计算,确保在数据密集型场景(如动态人群、复杂建筑结构)中依旧保持运算稳定,避免因算力不足导致的定位延迟或中断。

通信能力强且稳定
终端在通信能力上做了全面优化,支持4G CAT1全网通模式,可无缝适配国内三大运营商的网络频段,确保在偏远户外、城市楼宇等各类环境中都能稳定接入网络。同时系统兼容TCP、UDP、MQTT等多种主流通信协议,确保数据实时传输与重连。

从地下矿井到城市楼宇,
从户外巡检到室内施工,
双目视觉-惯导-卫星融合定位终端凭借
“不依赖单一信号、不畏惧复杂环境”的技术底气,
选择它,
并非为应对“极端情况”做准备,
而是为每一次作业的“精准与安全”添一份保障。


